历史背景
1987年,实验发现了称为拉比(Rabi)振荡的效应。在实验中,向不完全真空、且有一定热辐射(2.5K)的腔体内,注入高激发态的里德堡原子,由于所发出的光子在腔体内停留的时间长,高激发态原子在跃迁时,偶极矩又较大,使原子在腔内的自发辐射有可能是可逆的,即反复地释放和吸收光子,这就使原子在上下两能级间来回振荡。当原子跃迁频率恰与某一腔频共振时,即可观察到拉比振荡现象。 | 拉比振荡 |
模型特点
一个处于拉比振荡的粒子处在能量基态被激发到激发态的概率C成sin平方分布,此外,当所加光场的频率远离两能级的共振线时,将失去场对原子的的作用。